在比特币诞生初期,挖矿并非如今专业化、规模化的产业,而是普通电脑用户就能参与的 “业余活动”。那时一台电脑一天能挖几个比特币,与如今的挖矿难度形成天壤之别,也成为加密货币发展史上的独特印记。
2009 年比特币刚出现时,中本聪用自己的电脑挖出了创世区块,开启了挖矿的先河。早期挖矿完全依赖 CPU 算力,普通家用电脑的处理器就能胜任。当时比特币网络算力极低,全网每天仅能产出约 50 个比特币(初始区块奖励为 50 枚),且参与挖矿的用户寥寥无几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台配置中等的电脑,若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,一天挖出几枚甚至十几枚比特币并非难事。有早期参与者回忆,2010 年用普通笔记本电脑挖矿,一天轻松挖到 5-10 个比特币,甚至有幸运者单天收获超过 20 枚。
这一时期的挖矿门槛极低,无需专用设备,只需下载开源的挖矿软件,连接比特币网络即可开始。当时的挖矿程序占用系统资源较少,用户甚至可以一边浏览网页、处理文档,一边进行挖矿。由于比特币尚未形成交易市场,挖出的代币更多被视为 “技术实验品”,许多人挖到后随意存放在电脑钱包中,并未意识到其未来价值。
2010 年下半年起,随着比特币逐渐被关注,参与挖矿的用户增多,全网算力开始缓慢上升。到 2011 年,部分技术爱好者发现 GPU(显卡)的并行计算能力远超 CPU,开始用显卡挖矿,这使得 CPU 挖矿效率大幅下降。此时一台普通电脑(仅用 CPU)一天能挖到的比特币已降至 1 枚以下,甚至不足 0.1 枚。2012 年比特币首次减半后,区块奖励降至 25 枚,叠加算力持续增长,CPU 挖矿基本退出历史舞台,一台家用电脑即便全天运行,也很难再挖出完整的比特币。
早期一台电脑的挖矿收益,不仅取决于硬件性能,还与网络参与度密切相关。在 2010 年 5 月那场著名的 “披萨交易” 中,拉斯洛用 10000 枚比特币购买两个披萨,当时他正是用自己的电脑挖出了这些比特币,可见彼时单台电脑的挖矿效率之高。而这种 “低难度、高收益” 的状况,仅持续了短短两三年,便随着比特币的普及和算力竞争的加剧而终结。
如今回望,早期一台电脑一天能挖数个比特币的时代,是比特币去中心化初心的体现 —— 任何人都能低成本参与网络维护。这一阶段的挖矿故事,既记录了加密货币的青涩起点,也为后来算力军备竞赛埋下了伏笔,成为比特币从技术实验走向全球资产的重要注脚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