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打着区块链旗号的投资 App,其运营模式常与虚拟货币交易挂钩。以部分宣称能 “挖矿赚钱” 的 App 为例,用户在注册时,平台可能会赠送一些看似有价值的虚拟物品,如 “原石”,1 枚原石或许被设定为相当于 1 元人民币,同时还赠送初始矿机,让用户以为能轻松获利。可实际操作时,用户会发现若想真正实现较高收益,就需要购买不同等级的 “水晶”。比如某平台的 “BTC 水晶”,充值 1200 元购买 5 个后,宣称可提现 2680 元,即 1 个 “BTC 水晶” 收益高达 536 元。这看似诱人的收益背后,是 App 运营方设置的陷阱。当用户投入资金购买后,可能又会被要求购买高级矿机等其他道具,不断诱导用户追加投入。此类 App 定价策略多是利用用户的逐利心理,先以小额投入获利为诱饵,逐步让用户陷入高额投入的漩涡。
还有一些区块链 App 与数字藏品相关。例如腾讯曾上线的 NFT 交易 App “幻核”,其发售的《十三邀》NFT 数字藏品,定价 18 元一份。蚂蚁链发售的敦煌飞天等付款码皮肤,价格为 10 个积分加 9.9 元。这类数字藏品利用区块链技术赋予藏品唯一数字证书且不可篡改。然而,其价格并非完全基于实际价值。像蚂蚁链的 NFT 付款码皮肤在闲鱼曾被黄牛炒到 150 万元 / 个,远超其本身定价。这背后反映出数字藏品价格易受市场炒作影响,脱离其原始定价逻辑。
从开发成本角度看,一些不法分子开发的虚拟货币相关区块链 App 成本并不高。据了解,发行一款虚拟币在相关非中心化交易所平台内,点击几下鼠标即可完成,成本仅需几百元。而作为虚拟币或 “装备” 的 “包装”,相关 “游戏”“挖矿” 程序也能简单购得,如陕西某科技公司对 “元宇宙游戏” 模板的报价在 15 万元到 40 万元不等。较低的开发成本却可能通过精心设计的营销手段,诱导用户支付高昂费用参与其中。
需要重点强调的是,在我国,与虚拟货币相关的区块链 App 均涉及非法金融活动。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明确规定,无论是通过代 “挖矿” 或者其他形式的 “挖矿” App,只要有所谓的激励机制的代币或积分形式出现,且要通过货币或金融来进行变现交易的方式,都属于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活动,情节严重构成犯罪。许多此类 App 打着区块链旗号,以高收益为诱饵,最终目的是骗取用户钱财,一旦资金盘达到一定规模,便会下线跑路,用户投入的资金血本无归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